密评 + 等保同步做:少走重复路的 5 个协同技巧
不少企业做合规时,总把密评(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)和等保(网络安全等级保护)拆成两件事:先忙等保测评,补完访问控制、日志审计又回头搞密评,发现密钥管理、国密算法还要返工;两份架构图、两套测试报告,重复干活还容易漏项 —— 其实密评和等保核心目标都是 “数据安全”,同步推进能省 30% 以上时间,关键是找对协同节奏。
下面结合政务、金融行业的实操经验,拆解 5 个可落地的协同技巧,不管是开发团队对接合规,还是合规负责人统筹进度,都能避开 “重复劳动” 的坑。
一、前期规划:对齐评估范围与目标,避免 “各定各的”
密评聚焦 “密码应用合规”,等保覆盖 “全链路安全防护”,但两者的评估范围、核心数据往往重合(比如金融 APP 的交易模块、政务系统的公民信息模块),前期没对齐会导致后期 “漏评” 或 “重复评”。
协同做法:
案例参考:
某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初期分开定范围,密评只评了 “数据加密模块”,等保只评了 “用户登录模块”,导致 “加密后的病历数据能被普通运维查看” 的漏洞。后来同步对齐范围,将 “病历数据全链路(产生 - 传输 - 存储 - 访问)” 纳入共同评估,一次整改就同时满足两项要求。
二、资料准备:做 “通用资料包”,避免 “一式两份”
密评和等保都需要系统架构图、安全方案、测试报告等资料,但很多企业会分开准备:密评的架构图只标密码节点,等保的只标安全域,同一套系统画两份图,不仅浪费时间,还可能出现 “数据流向不一致” 的问题。
协同做法:
案例参考:
某电商企业之前为密评和等保各做了一套 “用户数据保护方案”,密评写 “用 SM4 加密存储”,等保写 “用 AES 加密存储”,出现矛盾。后来整合方案,明确 “存储用 SM4(满足密评)、传输用 TLS 1.3(同时满足两者)”,一份方案通过两项评估核查。
三、开发阶段:同步嵌入 “密码 + 等保” 要求,避免 “先做功能再补安全”
很多团队的痛点是:开发时先按等保做了权限控制,后期密评要求加国密算法,只能返工改代码;或者先做了加密,等保又要求加日志审计,重复修改数据库表结构 —— 其实两者的安全要求能在开发阶段同步落地。
协同做法:
案例参考:
某医疗 APP 开发时,同步嵌入 “SM4 加密病历数据(密评)” 和 “医生权限分级(等保)”,测试时一次验证 “加密是否有效 + 权限是否可控”,上线前没因合规返工,比同类项目节省 2 周时间。
四、测试环节:协同开展 “安全测试”,避免 “两次测试、两次整改”
密评需要做 “密码应用有效性测试”(如破解加密数据、验证密钥管理),等保需要做 “渗透测试、漏洞扫描”,分开测试会导致:第一次测等保改了 SQL 注入漏洞,第二次测密评又发现加密逻辑有问题,再改一次 —— 其实两者的测试能合并开展,一次整改覆盖两类问题。
协同做法:
案例参考:
某银行核心系统找双资质机构测试,一次发现 “支付接口用 RSA 算法(密评不合规)” 和 “接口存在越权访问(等保不合规)”,整改时同步将算法换成 SM2、加权限校验,避免分两次整改浪费时间。
五、运维阶段:统一管理 “合规动作”,避免 “两套流程、双重负担”
上线后,密评需要 “定期轮换密钥、核查密码设备运行状态”,等保需要 “定期漏洞扫描、回收员工权限”,分开管理会导致运维团队做两次巡检、写两份报告 —— 其实可以整合运维流程,一次操作覆盖两类要求。
协同做法:
案例参考:
某政务云平台将密评的 “密钥每 90 天轮换” 和等保的 “每 90 天漏洞扫描”,整合为 “季度合规动作”,运维团队一次完成密钥轮换、漏洞扫描、权限核查,比之前分开做节省 50% 运维时间。
结语
密评和等保不是 “相互独立的两道坎”,而是 “数据安全的一体两面”—— 密评守住 “密码应用” 的底线,等保筑牢 “全链路防护” 的防线,同步推进的核心是 “前期对齐目标、中期共享资源、后期整合流程”。
对企业来说,与其在 “先做密评还是先做等保” 里纠结,不如从项目初期就拉通团队,用 “协同思维” 做合规 —— 既避免重复返工,又能让安全防护更体系化,毕竟 “一次做好” 远比 “两次补漏” 更高效、更省钱。
上一篇:密评设备怎么选不踩坑?
下一篇:没有了!

